- 地址:
- 上海市崇明区城桥镇秀山路8号3幢三层L区374室
- 邮箱:
- ct@shanghaixj.net
- 电话:
- 445-885-0052
- 传真:
- +86-183-4807
回顾2022,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中艰难前行:全球经济放缓、国际冲突、防疫变化、奥密克戎肆虐……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22全球风险报告也显示,全球61%的人担心着世界的未来。
就建筑装饰行业而言,当前行业现状如何?未来走向何方?企业破局的机会又在哪里?……这些与行业同仁生存息息相关的问题,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。
从2019年开始,1m学会每年都会进行为期1个月左右的行业市场前景问卷调查,今年亦不例外。2022年11月底,学会联合“dop设计”“石材研习社”“设计部落”及“材料在线”,面向建筑装饰行业从业人员、专家及企业高管,共同发起“2023建筑装饰行业发展趋势”问卷调查,旨在第一时间分享行业前沿讯息,以便行业同仁及时掌握行业发展趋势。
在此,特别感谢以上四家优质平台的鼎力相助;同时也感谢关注学会并转发朋友圈帮忙宣传的朋友们,对于本次调查的大力支持!
问卷数量:回收5200份,有效问卷3477份,其中包括“行业专家/高管”53份
参与调研中,设计师占43.5%;施工方占23.3%;供应商占20.9%;业主占11.3%。
一线城市各方面发展较成熟,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向其他地区辐射,不少人在二三线城市寻求发展机会。
毕马威中国发布《2023年宏观经济十大趋势展望》,报告指出,2022年我国宏观经济面临多重下行压力,经济增速有所放缓,以下四个主要挑战对经济影响尤其显著:第一,多轮疫情反弹给社会经济活动带来干扰;第二,房地产市场持续承压,预计今年全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将出现历史上首次下降;第三,美联储为抑制通胀快速加息,而我国采取降息、降准等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经济稳定复苏,中美货币政策的差异对我国汇率、跨境资本流动等带来冲击;第四,地缘政治不确定性上升,俄乌冲突加剧了短期供给压力,推升了通胀走势;美国通过出口管制等手段持续对中国高科技领域施压,中美两国博弈成为新常态。
,为2009年以来的最低值。同时,前10月房地产投资累计同比下降8.8%,预计全年将出现历史上首次下降,我们估算拉低了今年GDP增速1.7个百分点。此外,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大幅下滑也压缩了地方政府的财政空间。
1)大环境影响和市场饱和,客户投资和扩建停止,有效商机下降,装修项目比去年减少,单量和质量上也都受影响。
3)因疫情影响,业主原计划项目暂缓或取消实施;在施项目受到疫情管控,人员流动受到限制,现场资源不足,而且间接性停工、复工,导致业主被迫放缓,年度业务量减少。
12月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,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,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,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,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,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。毕马威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康勇认为,明年我国仍将维持较为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。预期明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将有所改善,GDP在今年增长3.2%
的基础上,2023年有望实现5.2%的增长。明年房地产市场依然处于修复周期,总体表现可能偏弱。需求端居民购房仍需信心的持续改善,房地产销售近期可能依然疲软;供给端,近期国家出台多项支持政策,其中房地产融资的“三箭齐发”有望改善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表,缓解企业的信用风险,帮助优质民营房企更好地开展融资活动。预计明年房地产投资增速在政策支持下降幅将有所收窄,对经济的拖累减小。
行业竞争方面,我国建筑企业数量众多且呈现持续增长态势。根据中建协发布的数据,截至2022年6月底,全国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业企业129495个,同比增长12.5%;从业人数4174.7万人,同比增长0.1%,行业整体处于过度竞争状态。从子市场情况看,普通房建及装修装饰市场进入壁垒低,竞争异常激烈。
1)受到世界经济衰退,国际经济加速与中国脱钩,外资外流,国内经济大幅下滑。
2)疫情继续对经济和生产产生影响,导致除个别少数行业还保持增长外,大部分规模企业在办公装修方面的预算和需求继续大幅削减。
1)疫情影响减弱,大的经济形势乐观。市场重新开放,资源可以有效流通但没那么快见效。
3)疫情原因导致业主上半年的投资延后,无法预增新项目;下半年会逐渐恢复,但是毕竟时间有限,对于整年影响较小。
1)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,经济慢慢复苏,有些企业开始陆续复工复产,该投资的开始投资,该建设的开始建设。
3)行业在洗牌,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在降低,组织能力越来越重要。要走好自己的节奏,管理好现金流,需要做好内向增长(学习新的技能和管理)。
3)公司主营业务是健康养生方向的空间设计,疫情使人们更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,国家也力推和支持大健康产业。
,环保减碳大势所趋,其次是人工智能、空间智能化等科技与创新。▲2023发展趋势预测(大众)
装配式建筑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,采用模块化设计、标准化生产、精益装配的建筑。在设计、施工、装修及管理等方面具有协同化、一体化、精细化、施工干作业等特点。智能建造技术是以
BIM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基础,构建智能管理平台和智慧管理环境以技术促改革创新施工管理理念,使其与信息化、工业化深度融合,进而提高管理效率与管理效果。发展装配式建筑大势所趋:《“十四五”建筑业发展规划》提出,到2035年,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%以上,培育一批智能建造
和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。短期看,“双碳”目标指引下,装配式建筑将成为建筑业节能减排有效路径:长期看,国内老龄化提速带来用工成本提升,建筑工业化势在必行。
1)人工成本增长以及劳工的老龄化迫使项目向装配式、数字化转型;出于对社会环境的保护,绿能建筑也是一种趋势和方向。
2)时代在发展,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,人工智能、数字化经济、工地机器人也会成为可预见的趋势。
4)万物互联,装修产品也需要升级。预制组件不仅是产品,可能也是物联网的触发工具。工地工人向工厂工人转变,劳动力市场上的人更愿意去工厂不愿意去工地。
1)人工成本增加是日后施工成本的主要增长项,装配式施工可以实现产品化、标准化,会大大减少劳动力带来的成本增加,同时保证了产品的质量、精准度,并且可以缩短工期,提升施工效率。
2)回归到碳中和这个大目标,装配式建筑和绿色建筑一定是未来10多年的主流,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,ESG环保会越来越被各行各业重视。
3)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,会更加注重身心健康,使得生活家居注重人性化的设计。消费升级会促进人工智能、空间智能化的发展,有效利用智能化在设计及施工时能大大提高纠错效率,提早让业主知道空间效果,减少沟通议题。对建筑的全生命周期管理,会推动建筑和设备物联网的发展。
4)工地机器人可24小时工作,增加施工效率的同时,减少人员聚集性施工,有效地控制各种病毒的传播,不再受疫情的影响;管理人员不去现场,也能了解、掌控现场的施工情况,没必要非去现场。
5)VR虚拟实境、元宇宙以及无人机等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,未来不久应该也会看到。
6)建筑装饰行业已不再是传统的钢筋水泥,会更加多元化,而且发展趋势会非常多样,没有哪一项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和优势,毕竟当下的社会环境就是多元的,适合的都会有所发展。如疫情当下,更适合极简、快速的生活方式,装配式、智能化自然会发展,2030碳达峰绿能建筑以及物联网都会有所发展。求新求变,适合本企业的技术发展、人才储备和业务板块,是非常重要的,毕竟都是要转化为收入才是硬道理。
专家/高管调查排名前三的是“向业主建议选用低碳材料、智能控制设备等,以降低设备运行能耗”,“设计或工程上替业主计算碳排放量并建议如何减少”以及“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,增加再利用,降低能耗”。
中国计划到206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,而中国在全球已经提出净零碳排放计划的国家碳排放总量(约占全球碳排放总量的48%)中占比三分之二。此项计划将从“十四五”规划开始推动中国经济和能源生态系统的转型,而当前中国建筑业在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潜在路径中,国年排放总量的比例约占6%。
2021年,大多数主要经济体的建造活动有所回升,回到了新冠疫情前的水平,同时随着工作场所重新开放但仍然存在混合式工作模式,建筑物的能源密集型使用有所增加。此外,更多新兴经济体在建筑物中增加了化石燃料气体的使用。这也对建筑装饰行业未来的净零碳排放之路提出了挑战。
中国的目标是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至2022年达到70%,提高电气化程度(热泵)以及改用其他替代性清洁燃料(如清洁氢能、生物质能、太阳热能、废热),以促进向净零碳排放的建筑生态系统转型。另外,由于供暖和供冷是建筑物的主要能耗,根据不同的热工设计要求,需针对定的气候区和城乡地区采用不同的设计规范。
专家/高管调查数据排名前三的是“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”,“居家办公等方式将继续深化”以及“个体公共责任意识有望得到强化”。
2022年11月11日和12月7日,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先后出台“二十条”和“新十条”措施,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。措施包括缩短管控时长,取消次密接和中风险地区的判定,减少核酸检测,跨地区流动人员不再受限,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可居家隔离进一步加强医疗资源建设等。
从全球疫情发展历程来看,随着防控措施逐步放松乃至退出,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数量可能出现阶段性快速攀升。冬季的到来也使得近期我国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出现反弹,给社会经济活动带来明显影响。我们认为疫情防控政策的有序放开,需要重点关注疫苗普及、医疗资源、舆论宣传的变化。
1)三年的疫情影响已深深根植于人们思想中,会在不自觉中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产生巨大的影响。
2)生命最重要的三件事:健康、金钱和爱情。疫情之前大家为了努力工作,常常疏忽了健康,现在大家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。
3)疫情虽然限制了人们的社交,但也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家人的互相关爱,老人也开始学习使用智能手机购买物品或者进行交流。
4)恢复疫前生活形态应该早晚会做到,中国会大量健全相关的医疗建设项目。居家办公不会长期化,但线上会议占比会增加。
5)公司筹划企业文化活动环节,现在更多会考虑员工的健康、安全;员工福利层面,较之于以前安排旅游等,现在会从防疫物资,体检健身等方面进行倾斜。
1)三年疫情,将对经济、社会、人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每个人的心理都会产生不可逆的深远影响。人们将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和免疫力,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管理;同时很长一段时间内,人类对自身和周边的风险意识会大大加强,处理事情时考虑疫情防控甚至加强对其他风险的防控,会成为预案思考的一部分。
2)之前的隔离政策,让居家办公成为常态,甚至一部分行业认为居家也可以正常工作。线上会议会越来越常态,公司线下会议会减少,有些企业的灵活办公会继续推广。云会议、云邮件、企业微信、微信、办公软件等在疫情中表现很好,大大提升了远程办公效率,同时也是一个普及及培训,后面数字化办公会更加发展。未来也会有更多硬件厂家介入,提升临场度、流畅性等。
3)个体的公共责任意识是一个很好的话题。疫情让大家谁都不能独善其身。小到一个工地一个办公室,有一例阳性,所有人都是密接人员。作为社会学的问题,个体的公共责任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。
4)疫情过后人们对生活品质、健康的重视,会在这方面的投资加大。抓住社会群体性认知更新的时机,同步促进医疗健康行业,居家生活行业的发展,创造更多机会。
5)此次疫情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小的经历。生命体是和万事万物有自然规律和法则的,人类过分地索取自然资源,对地球的破坏和对生命的影响非常大。个人建议应反思对地球的保护和对生命的敬畏。
时光易逝,2022年已然过去,然而每年每月每一日,我们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,行业在不断发展,时代在不断向前,而唯一能保持不变的,是我们决不放弃思考。
在当前的形势下,生存和发展并存,技术和革新共进,建筑行业需要加快内功的修炼,转变思路,扩展业务面和业务能力,在专项领域取得领先的成就,危机和疫情固然带来了风险,但是能在风险中进步,才是决定了未来五年,乃至十年发展的领头位置的关键。
学会一觅即中,抵御八面来风,毅然驾舟而行。据说2023年是千年不遇的年份,有两个春天,俗语有言:“一年打两春,黄土变成金”,今年是个好年份,祝愿各位好运!米乐m6官网 mile米乐m6米乐m6官网 mile米乐m6